再給家長的信-校董謝志偉博士
各位家長:
你們好!上次寫信給你們已是一年多前的事了。我很高興能再次透過這機會,向大家報告一下,母語教學在香港實行了一年以來的情況;我們感到尤其鼓舞的是,母語教學在永隆中學的顯著成效。
作為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﹝語常會﹞主席,我過去一年用了許多時間觀察及思考母語教學這個問題,亦到過多間不同類別的學校參觀訪問,實地視察那些接受母語教學和英語教學的同學,在上課時,甚至在課堂以外的學習情況。從我的觀察所得,一般接受母語教學的同學,在課堂內的表現都較主動,上課時較投入,有較滿意的學習速度和深度,也比較敢於發問和表達意見;而且有不少跡象顯示,許多學生在轉用母語學習後,學科成績亦有一定的進步。
政府現時已增撥資源,使這類學校能加強他們對同學英語的培訓。如果事實証明,轉用母語學習的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上沒有因此而退步的話,母語教學理念的正確性就會獲得肯定。不過,由於社會上「重英輕中」的風氣一時未能正確地調整,加上有些人誤會母語教學等於放棄英語,或不重視英語,所以我相信像浸信會永隆中學這一類的學校,可能繼續要面對一些來自家長、學生及社會的壓力。但我有理由相信,假以時日,當母語教學的好處能更明確地獲得驗證,而大家又明白了香港的母語教學其實也同時強調英語學習之後,這些壓力是可以逐漸消除的。
如果我們能排除偏見,純粹從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,就不難看見一個簡單的邏輯:在正常情況下,以母語為教學語言的九年基礎教育,對絕大部份的香港學生來說,都是有益無損的。如果在一些老師的語文水平未達理想,而學生的理解吸收能力亦受障礙的情況下,勉強以英語授課,只會帶來極壞的後果。
從浸信會永隆中學的同學九八─九九年度的會考成績與全港的平均合格率作的比較,我們就清楚看見母語教學的優勝之處。例如經濟科,全港的平均合格率為 63%,但永隆中學的同學的合格率則高達 92%,至於西史,全港的平均合格率是 70%,而我們同學的合格率為 91%,人類生物科的全港平均合格率為 69%,我們則是 80%的同學合格,這些成績使我們更堅信母語教學能夠發揮真正的教育果效。
教育改革的道路是艱辛而漫長的,但實行母語教學政策一年多後,其效果是令人鼓舞的,我們大家都希望能在摸索中求進步。我有信心我們最終必定能夠找到條合適的途徑,以最理想、最有效的方法,為社會培養未來的棟樑;他們不但要具備兩文三語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,他們要有廣闊視野和胸襟、良好的公民意識、廣博的知識基礎和責任感,可以勇敢面對二十一世紀各種的新挑戰!
請你們繼續與我們攜手努力,為我們下一代提供愉快、有效和均衡的學習經驗。
此祝
闔府安康
香港浸會大學校長
謝志偉